10年世界杯冠军_梅西2018年世界杯 - kefulq.com

甲午战争

美国篮球世界杯 2025-08-16 17:56:53

前奏与爆发

编辑

东学党起义

编辑

主条目:东学党起义

东学党(又称“东学道”)是19世纪中期朝鲜社会在面对西方宗教传播及国内社会矛盾加剧的背景下形成的本土思想运动。其教义融合儒、佛、道三家思想,并带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主张忠君护国,因而迅速吸引大量信徒,尤其在庆尚道、全罗道一带影响尤深。至19世纪80年代,东学党不仅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基础,还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组织体系,并与朝鲜政府在地方势力范围上发生冲突,遂被朝廷视为逆党,屡遭镇压。自1892年底,东学党因不满朝鲜政府优待天主教却禁止本土的东学党活动之举纷纷集会陈情,要求解除党禁。然而,朝鲜当局始终未予理睬,反而加强对东学党的打压,甚至采用诱捕手段,大量逮捕教徒,使双方矛盾日趋激化。

1894年初,全罗道古阜爆发一起涉及水利工程和粮食的官员贪腐事件,引发民怨沸腾。东学党首领全琫(běng)准遂借机号召信徒起义,史称“东学党起义”。起义军以“征讨日寇、肃清贪官”为口号,迅速在全罗道及周边地区扩展势力。由于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起义军获得广大民众的支持,战斗力大增。至当年5月底,全罗道府全州陷落,朝鲜政府大为震惊,遂通过清朝驻朝公使袁世凯请求宗主国清朝派兵援助镇压。然而,朝鲜政府在求援时存在顾虑。根据《中日天津会议专条》,中日双方约定如果朝鲜发生内乱,任何一方出兵必须提前通知对方。朝鲜担忧一旦清军入朝,日本势必以相同理由派兵进入,届时局势将变得复杂且难以控制。同样,清政府也意识到日本国力经过明治维新后已今非昔比,军事实力大幅增长,而自身长期未曾进行有效军备升级,如若因朝鲜问题与日本直接开战,胜算并不乐观。

不出中朝所料,日本一直密切关注朝鲜局势,寻找着与中国开战的契机。在清军尚未登陆朝鲜之际,日本便派出外交官试探袁世凯,并释放虚假信息,声称“政府无他意”,若出兵仅为保护使馆,并保证兵力不会超过百人,且仅为维护在朝商务利益。由于袁世凯与日本外交官关系较好,他未对这一信息加以怀疑,完全相信日方的说法。同时,清朝总理衙门在北京与日本临时公使会谈,日方答复亦与袁世凯所获情报一致,进一步降低了清政府的警惕性。最终,清政府在未充分评估日本战略意图的情况下批准出兵,派遣叶志超、聂士成等率领2400余人赴朝鲜镇压东学党起义,北洋水师亦派遣军舰护航,并停泊于仁川沿岸。清军在牙山登陆后,起义军见势不敌,遂与朝鲜政府和谈并撤出全州,起义基本平定。然而,清军的到来正中日本下怀。早在6月5日,日本政府便成立战时大本营,明治天皇下令动员驻广岛的第五师团开赴朝鲜。6月9日起,日军舰船陆续抵达丰岛及仁川外海,至6月中旬,日军已在朝鲜部署4000名陆军,并集结8艘军舰,兵力超过清军。

朝鲜政府察觉日本的异常举动,于6月13日致信袁世凯,要求清军撤离以避免进一步的军事冲突。清政府旋即同意,并建议中日双方同时撤兵,以恢复朝鲜局势稳定。然而,日本政府拒绝这一提议,且提出中日共同“改革朝鲜内政”的无理请求,遭到清朝断然拒绝。7月20日,日本向朝鲜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3日内与清朝断绝一切关系。3日后,即7月23日凌晨,日军突然进攻朝鲜王宫,推翻王妃闵妃集团,强迫国王高宗将国家政权交给其父兴宣大院君,并组建由金弘集领导的亲日内阁。新政府随即宣布废除朝鲜与清朝的一切条约,并正式请求日本军队驱逐清军。至此,日本的战略企图彻底暴露,清政府意识到事态严重,但已陷入极为被动的局势,被迫匆忙应对。北洋大臣李鸿章迅速调派总兵卫汝贵、提督马玉崑率军自鸭绿江入海口旁的大东沟登陆,进驻平壤;同时派遣北洋陆军十余营分批渡海增援朝鲜。

丰岛海战与高升号事件

编辑

1894年7月25日拂晓,清军北洋水师的济远号、广乙号两舰自牙山返航,途经朝鲜丰岛海域时,于上午7时20分遭遇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的吉野号、浪速号及秋津洲号三舰。此时,清日两国虽已因朝鲜问题关系紧张,但尚未正式宣战。日方称济远号先开火,而清方则指责日舰率先发动攻击,双方对战斗起因各执一词。不论如何,随着日舰向济远号、广乙号猛烈开炮,面对日本联合舰队的优势火力,广乙号尝试逼近日舰发射鱼雷,但未能成功,在秋津洲号和浪速号的炮击下严重受创,船身倾斜,人员伤亡惨重,不得不退出战斗,最终在朝鲜十八岛附近搁浅,船员放火自沉以免被日军俘获。济远号则在激战中一度悬挂白旗,但随即继续向日舰开火,并利用高速撤退,成功脱离战斗。

就在丰岛海战进行之际,一艘英国商船“高升号”(SS Kowshing)驶入战区。高升号由英籍船长指挥,悬挂英国国旗,实际上则由清政府租用,正搭载约1200名清军增援朝鲜。与此同时,一艘满载军械的清军兵船操江号也正航行在该海域。日舰浪速号及秋津洲号发现高升号后,立即改变攻击目标,向其靠近。上午9时15分,日舰浪速号向高升号发出信号,命令其停船。英籍船长被迫停驶后,日军代表乘小艇登船检查,并询问船长是否愿意随浪速号行动。英国船长表态称:“如果您如此命令,我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在抗议下服从。”然而,船上的清军拒绝投降,夺取了船只控制权,并阻止英籍船员离船。英国船长请求日方派代表登船进一步协商,但未获日方积极回应。

随着僵持局势的持续,日军最终决定采取更激进的行动。下午1时,日舰浪速号突然向高升号发射鱼雷,但未能命中,随后又用舰炮猛烈轰击,导致高升号逐渐下沉。船上的清军尽数落水,但仍在水中以步枪向日舰还击。尽管周边海域有多艘外国军舰和商船,但日军未对清军提供任何救援。随后,法舰狮子号(Le Lion)救起43人,德舰鼬号(Iltis)救起150人,英舰鼠海豚号(Porpoise)救起87人,而北洋水师的德国籍教习汉纳根则游回岸上。其余800余名清军及部分船员全部葬身大海。与此同时,清军操江号被日舰秋津洲号追上并俘虏,进一步削弱了清军在朝鲜的增援能力。

高升号事件在国际上引发了广泛关注,特别是在英国引起了强烈反响。由于高升号悬挂英国国旗,英日之间是否因此产生外交纠纷成为国际舆论的焦点。然而,英国政府最终未对日本采取任何实质性措施,反而以“高升号搭载清军,并在战区活动”为由,认定日本的行为符合国际法,并未对其进行谴责。英国的这一态度,显示了前述其在远东事务中对日本的默许立场,也体现了当时列强在外交政策上的现实主义倾向。

成欢之战

编辑

参见:成歡之戰

7月28日夜,日本陸軍進攻牙山清軍,發生激戰,清軍不支,退向平壤。

双方宣战

编辑

1894年8月1日(农历七月初一),清朝光緒皇帝对日本正式下宣戰之詔。由於日軍割斷漢城至平壤的電線,光緒帝在宣戰時尚未知嘵成歡戰事的正式消息,詔文特別強調日本不守國際法擊沉高陞號,盼能引起各國的共鳴[11]。此时相当多的西方人没有认识到中日两国的实际差距,认为看起来较日本强大的清朝将会获胜[12],有西方评论一度认为:战争的结束将是中国在世界各地的崛起,同时中国将永远向西方文明和贸易开放。中国将通过这场战争认识到它伟大而尚未开发的力量[13]。

《光緒二十年對日宣戰詔書》(1894年8月1日)

上諭

(光緒二十年七月初一日)

光緒二十年七月初一日內閣奉上諭。朝鮮為我大清藩屬,二百餘年,歲修職貢,為中外所共知。近十數年,該國時多內亂,朝廷字小為懷,疊次派兵前往戡定,並派員駐紮該國都城,隨時保護。本年四月間,朝鮮又有土匪變亂,該國王請兵援勦,情詞迫切,當即諭令李鴻章撥兵赴援,甫抵牙山,匪徒星散。乃倭人無故派兵,突入漢城,嗣又增兵萬餘,迫令朝鮮更改國政,種種要挾,難以理喻。我朝撫綏藩服,其國內政事向令自理,日本與朝鮮立約,係屬與國,更無以重兵欺壓強令革政之理。各國公論,皆以日本師出無名,不合情理,勸令撤兵,和平商辦。乃竟悍然不顧,迄無成說,反更陸續添兵,朝鮮百姓及中國商民,日加驚擾,是以添兵前往保護。詎行至中途,突有倭船多隻,乘我不備,在牙山口外海面,開砲轟擊,傷我運船。變詐情形,殊非意料所及。該國不遵條約,不守公法,任意鴟張,專行詭計,釁開自彼,公論昭然。用特布告天下,俾曉然於朝廷辦理此事,實已仁至義盡,而倭人渝盟肇釁,無理已極,勢難再予姑容。著李鴻章嚴飭派出各軍,迅速進勦,厚集雄師,陸續進發,以拯韓民於塗炭。並著沿江沿海各將軍督撫及統兵大臣,整飭戎行,遇有倭人輪船駛入各口,即行迎頭痛擊,悉數殲除,毋得稍有退縮,致干罪戾。將此通諭知之,欽此。

同日,日本明治天皇下诏正式向清朝宣战。至此,中日战争正式爆发。

《对清国宣战诏书》(1894年8月1日)

保全天佑践万世一系之帝祚大日本帝国皇帝示汝忠实勇武之有众:朕兹对清国宣战,百僚有司,宜体朕意,海陆对清交战,努力以达国家之目的。苟不违反国际公法,即宜各本权能,尽一切之手段,必期万无遗漏。惟朕即位以来,于兹二十有余年,求文明之化于平和之治。知交邻失和之不可,努力使各有司常笃友邦之谊。幸列国之交际,逐年益加亲善。讵料清国之于朝鲜事件,对我出于殊违邻交有失信义之举。朝鲜乃帝国首先启发使就与列国为伍之独立国,而清国每称朝鲜为属邦,干涉其内政。于其内乱,借口于拯救属邦,而出兵于朝鲜。朕依明治十五年条约,出兵备变,更使朝鲜永免祸乱,得保将来治安,欲以维持东洋全局之平和,先告清国,以协同从事,清国反设辞拒绝。帝国于是劝朝鲜以厘革其秕政,内坚治安之基,外全独立国之权义。朝鲜虽已允诺,清国始终暗中百计妨碍,种种托辞,缓其时机,以整饬其水陆之后备,一旦告成,即欲以武力达其欲望。更派大兵于韩土,要击我舰于韩海,狂妄已极。清国之计,惟在使朝鲜治安之基无所归。查朝鲜因帝国率先使之与诸独立国为伍而获得之地位,与为此表示之条约,均置诸不顾,以损害帝国之权利利益,使东洋平和永无保障。就其所为而熟揣之,其计谋所在,实可谓自始即牺牲平和以遂其非望。事既至此,朕虽始终与平和相始终,以宣扬帝国之光荣于中外,亦不得不公然宣战,赖汝有众之忠实勇武,而期速克平和于永远,以全帝国之光荣。

御 名 御 璽

明治二十七年八月一日

内閣総理大臣 伯爵 伊藤博文

逓信大臣 伯爵 黒田清隆

海軍大臣 伯爵 西郷従道

内務大臣 伯爵 井上馨

陸軍大臣 伯爵 大山巌

農商務大臣 子爵 榎本武揚

外務大臣 陸奥宗光

大蔵大臣 渡辺国武

文部大臣 井上毅

司法大臣 芳川顕正

甲午戰爭始於1894年7月25日的豐島海戰,7月29日成歡之戰,至8月1日清朝對日本宣戰和日本明治天皇發布宣戰詔書,至1895年4月17日以簽署《馬關條約》而告结束,持續近9個月,依據戰場轉換及雙方作戰態勢變化,大致分為三个階段。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光緒二十年對日宣戰詔書

日語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日本對中國宣戰詔勅

第一階段(1894.7-1894.9)

编辑

参见:豐島海戰、成歡之戰、平壤之戰 (1894年)和黄海海战 (1894年)

1894年黃海海戰圖

第一階段,從1894年7月25日到9月17日。戰爭分陸戰與海戰雙向進行,陸戰主要是在朝鮮半島上的平壤之戰,海戰主要是黃海海戰。黃海海戰是雙方海軍主力在黃海北部海域進行的戰役規模的海戰。亦稱甲午海戰、大東溝海戰。此役北洋水師失利,自此退入威海衛,又执行李鸿章避战保船的命令,使黃海制海權落入日本聯合艦隊之手,對甲午戰爭的後期戰局具有決定性影響。

陸面戰鬥在三個戰場同時展開:大同江南岸戰場、玄武門外戰場、城西南戰場。當時駐守平壤的清軍9,500餘人,日軍有16,000多人,雙方戰力相差甚遠。日軍第九混成旅團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軍發起進攻,太原鎮總兵馬玉崑奮勇抗擊,日軍無功而返。

法國Le Petit雜誌:法國砲艦Le Lion号救援沉沒的高升号清軍人員(1894年7月25日)

日本聯合艦隊於黃海擊潰清朝北洋水師(浮世繪畫師小林清親、井上吉次郎繪)

日軍在攻擊清軍

日軍攻克平壤清軍

朝鮮士兵和清朝士兵俘虜

甲午戰爭中的日軍士兵,1895年

日本士兵斬首清朝士兵的插圖

同時9月17日(農曆八月十八日)海軍聯合艦隊進入黃海鴨綠江出海口以西約50公里處大鹿島附近(今遼寧省東港市孤山鎮外海)合擊北洋水師艦隊[14][15][16][17],這是1866年利薩海戰後的首次大規模鐵甲艦海戰。售出軍艦給中日雙方的英國及當時各軍事大國極為關注此場海戰。

海戰在中午時分開始,雙方皆在11時15分和11時30分發現敵方。由於清軍戰艦是從朝鮮運兵回來,加上未装舷侧速射炮,侧面火力贫弱,而定远级的主炮都排在前方,所以艦隊以橫陣接敵,日艦則是尋戰而來,由坪井航三率第一游击队的吉野等四艘快速巡洋舰为前锋,伊東祐亨带领的本队慢速六舰在后成單縱阵。12時清軍下令變陣,排成尖峰形。13時開始炮擊:時間不久,艦隊中央成凹陷形。面對清軍鐵甲艦攻勢,日艦被迫後退。

此時日艦包抄清軍右側,由於日艦較快加上清軍指揮不當,右側艦隊被殲滅;丁汝昌之旗艦也被炮擊,炮震力導致正在持雙筒望遠鏡觀看海面戰局的丁汝昌從二樓高炸飛摔落甲板,左手臂骨摔斷重傷。

定遠號艦長劉步蟾接手指揮,下令全部艦隻集中重炮轟擊日方旗艦松岛號,14時松岛號包括艦長室在內中彈,但因為炮彈火藥不足,沒有爆炸(艦隊司令伊東祐亨回憶),日艦後撤,伊東中將司令且即更換旗艦。當松島號由友艦拖回日本時,全艦千瘡百孔卻未沉沒,日軍對此感到不可思議。

战斗中,致远舰冲出队列,试图撞击日舰吉野号,卻傷勢過重而沉沒,管带邓世昌落水后拒绝救援,以身殉国(致远252人中245阵亡)。16時清軍左側艦艇中彈,背靠荒島,一邊滅火一邊攻擊日艦。滅火成功,日艦在沒有優勢下撤退。另一方面,日艦所有火炮皆無法擊穿定遠號等清軍鐵甲艦,清左側艦隊回救運送重炮彈予兩艦,因此反而日艦多被重炮所傷。

伊東祐亨認為暫時無法擊沉定、鎮兩艦,下令撤退。裴利曼特(英语:Edmund Fremantle)說:“日軍不能全掃乎華軍者,則以有巍巍鐵甲艦兩大艘也。”[18]伊东的旗舰松岛号由于损坏严重,升起不再履行旗舰职务的旗号,日舰纷纷回护松岛,反失去全歼北洋水师的机会。李鴻章的奏摺說靖遠升旗召集各艦追擊,17時30分日艦遠去,清軍下令停止追擊。馬幼垣指出,清軍損失更重,彈藥將盡,速度又慢,追擊不合邏輯,而且马吉芬、戴樂爾的回憶錄都沒有提到追擊,唯一支持的史料只有李的奏摺。[19]

大東溝海戰中清軍傷亡600餘人,經遠管帶林永昇陣亡,經遠沉沒,致遠管帶鄧世昌與艦同沉殉國;日軍傷亡亦達300餘人,济远和广甲逃离战场,济远管带方伯谦因此被处决,虽是罪有应得,但广甲舰长吳敬榮由於隸屬廣東水師,僅以革職論處。

激戰5小時後,北洋艦隊損失巡洋艦5艘,包括經遠、致遠、超勇、揚威和廣甲,受傷4艘,但成功完成護航運載清劉銘傳淮軍12營陸軍登陸鴨綠江岸。日艦僅傷5艘,先行撤離戰場。戰後北洋艦隊未敢主動出擊,日本联合舰队达到控制黄海制海权的目的。

9月15日,日军分三路总攻平壤,战斗至为激烈,高州鎮總兵左寶貴中炮阵亡,隨後玄武门失守,葉志超下令撤退,六日內狂洩五百餘里,透露清陸軍內部湘軍、淮軍嚴重對立;26日清軍直抵鸭绿江以北。朝鮮全境為日本所控。9月23日李上折要求提取從1888年起打著海軍名義籌備,實際一直被中央扣在手裡生息以建頤和園的260萬兩銀,獲得150萬兩緊急軍費[20][21]。

第二階段(1894.9-1894.11)

编辑

参见:九連城之戰、旅顺口之战和旅順大屠殺

日军攻占旅顺后,在海军公所合影

一份西方報紙登載日軍执行旅顺大屠杀殘害中國人的素描。[22]

第二階段,從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戰場位於遼東半島,以陸戰為主。10月25日,日軍在鴨綠江上搭浮橋搶渡成功,向虎山清軍陣地發起進攻。清軍守將馬金敘、聶士成被迫撤出陣地。日軍攻陷虎山。山縣有朋即將第一軍司令部移於虎山。鸭绿江防线决战刚要打响前光绪帝拿问平壤之战逃跑主将卫汝贵。圣旨到,造成清军全军崩溃。26日,日軍佔領了九連城和安東縣(今丹東),同日日軍在庄河花園口登陸,11月9日,攻佔金州,10日陷大連灣,至此清軍在鴨綠江防線全線崩潰。11月21日旅順陷落。李鴻章曾經提出“若水师至力不能支时,不如出海拚战,即战不胜,或能留铁舰等退往烟台。”但是受到丁汝昌的堅決反對,從而使得北洋水師繼續困守在港內。[23]旅顺口的防御工事,经营10余年,耗费白银数千万两,驻守兵力达14700人,日军仅用不到一天时间,付出426人的伤亡,就拿下这座重兵把守的要塞,清军则付出3600多人的伤亡。

与此同时,日军出于战事的受挫和对清朝官兵的报复泄愤,在旅顺制造了规模巨大的屠杀民众事件,使得国际社会大为惊骇,日本国内统治集团和社会亦有声音表示震惊和反对。

旅顺、大连陷落之时,慈禧太后正在宫中为自己举办盛大的七十寿宴。朝廷碍于慈禧淫威,在战争已席卷国门的危机时刻仍然尽力为其贺寿。虽然因为战争爆发,贺寿规模有所缩减,但仍然花费了政府巨量的人、物、财力,使前方作战得不到有效指挥调度,这也是清朝最终战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階段(1894.11-1895.4)

编辑

参见:威海衛之戰、五复海城、营口之战和田庄决战

《威海卫陷落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降伏图》(实为北洋水师管带薩鎮冰献降),右田年英绘

第三階段,從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4月17日,有威海衛之戰和遼東之戰。12月17日,鎮遠退入威海衛時觸礁,經搶修才不至下沉,但已難以出海對敵,管帶林泰曾引咎自盡。1895年1月20日,日本第2軍共25,000人,在日艦掩護下開始在榮成龍鬚島登陸。30日,日軍集中兵力進攻威海衛南岸炮台。營官周家恩殉職,炮台被日軍攻佔。2月3日日軍攻陷威海衛城,劉公島成為孤島,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伊東祐亨曾致書丁汝昌勸降。9日,日军少将大寺安纯(英语:Ōdera Yasuzumi)被大砲击毙,這是日軍在甲午戰爭中陣亡軍階最高的將領。10日,定遠號彈藥告罄,劉步蟾下令將艦炸沉,隨後劉步蟾生吞鴉片自殺。12日,丁汝昌亦自殺。威海衛水陸營務處候選道牛昶眪寫下降書,由廣丙艦管帶程璧光乘船交付伊東中將[24][25][26],17日,日軍在劉公島登陸,濟遠、廣丙、鎮中、鎮東等10艦為日軍所俘,北洋艦隊全軍覆沒。隨後薩鎮冰駕駛康濟艦並載著丁汝昌等六人靈柩離開劉公島。北線日軍与清军满洲部队主力进行的战役有五复海城,与湘军、淮军、毅军进行的战役有牛庄之战(英语:Battle of Yingkou)(又名“佯攻辽阳,实取牛庄”之战)。日军佯攻辽阳,光绪帝中计,亲自下令围攻海城的清军主力救援辽阳,结果日军迅速调动进攻清军交通枢纽牛庄,围歼孤立在牛庄湘军主力。最终双方主力爆发田庄台决战,宋庆在清军主力被围歼前下令撤退。清廷被迫议和。

威海刘公岛上的甲午海战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