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世界杯冠军_梅西2018年世界杯 - kefulq.com

洒扫应对进退,是修身、悟道的正确方向

德国世界杯歌曲 2025-05-22 15:15:53

“洒扫、应对、进退”,这是儒家对子弟教育时提倡的重要内容。原出自《论语.子张》:“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这是子游评价子夏的门人学生,其大体意思是:让学生们做出酒水、扫地迎送客人的事情是可以的,只不过这都是些细枝节末的东西,并不是根本的君子学问。这怎么可以呢?

后来,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也提到“洒扫应对进退”应该成为子弟教育的一个基本的内容,从而也肯定了子夏的做法,否定了子游的观点。

为什么我要把“洒扫应对进退”定位于修身、悟道的正确方向这一层面上呢?

我们先从“洒扫应对进退”的具体场景中去体会。

客人要来,我们需要打扫庭院迎接。洒水、扫地等事儿是日常小事。但是,做得不认真,就会出现问题:水洒的不均匀,就会泥一块、干一块;地扫的不净,就会东留纸片、西存鸡粪;如此这般。相反,如果将洒水、扫地等日常做恰到好处,就要研究如何才会均匀洒水、如何扫地尘土不飞,在有风的时候如何洒扫等。于是,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格物,从而致知。这就体现了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再往高处讲,这就是儒家的“修身”在具体事物上的具体体现。

引申一下:洒扫应对进退,就代表了一个人的所有日常。如果从小就有着踏实、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做事,那么,不论身处什么环境、面对什么问题,都会展现出良好的品行。

三十年前刚入大学时,老师曾经组织我们开展过一次讨论,围绕“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话引出的辩论话题:先扫屋?还是直接扫天下?大学生们意气风发,绝大部分都想着直接扫天下,很少的人想到要先扫屋子。其实,天下之大,都是从身边、手边扫起。

佛家六祖惠能大师,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少时与其他人一起上山砍柴换米。他在砍柴时,就认真观察树枝的纹理、懂得避开结节,因此他就比其它伙伴省力省时,砍的柴烧得好,因此能够换比较多的米。因为从砍柴中悟出了真理,所以在听到客人诵《金刚经》时便顿然开悟。

儒家一代大师王阳明就明确说过:“要在事上磨。”这里的“事”,是没有大事、小事的区别,没有家事、天下事的区别。这里的“磨”,就是琢磨事的道理,雕琢自己的心性,从而让自己的认知、品性不断提升。对应上前面有“洒扫应对进退”,那么,在洒水时要磨,在扫地时要磨,如此这样。只要事事磨,和苹果无法磨出金子一样的光彩。

时下,社会上有太多的人讲究“修真”、“修神通”、“打开高维度”等等。或者到终南山的小茅草屋里去闭目打坐,这都不是正道。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惠能大师说的“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都在告诫世人,修行不离日常,在日常生活中求真悟道,才是正确的方向。

洒扫应对进退,每件事里都有真理大道。将自己的身心放下来,脚踏实地,离悟道就不远了。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