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条目:二维码支付
商家张贴的用于消费者付款的QR码
中国大陆常见的被动扫码场景:商家利用扫码设备(包括POS机具)扫描顾客调出的支付二维码进行交易
QR码是一种正方形的二维码。QR码能够简单地将信息输入移动电话中,能让输入网址或复制一段文字变得简单。
QR码最早在1994年诞生。最早的应用为对仓库内的货品进行追踪管理,QR码是为了取代传统的1D条码而设计。传统的条码仅能存储数字信息,必须与数据库对照后才能转换为有用的内容。QR码则可直接在条码中存储文字信息,在亚洲和欧洲有着广泛的使用。
2012年在台湾, 由蔡政儒、张互宾、王佑仁与王振芳发明的移动支付技术,可以透过影像图像(Barcode/QRCode)、声波等传输移动交易资料,与多重密码验证功能,获得台湾发明专利,并取名HyPocket于2012年11月于Facebook上公开下载,本着开放式架构的精神, 教导大众使用。[10]
在德国,一间名为GO4Q的新创公司在2012年10月推出了一项结合橱窗和移动设备购物的系统。该系统在2012年12月加入了移动支付的功能。GO4Q利用标准的信用卡支付系统,因此不受区域的限制。这套系统需要一次性的注册程序才能使用。在消费者和商家方面,这套系统能在任何智能设备(iOS、Android)上使用。MasterCard在2012年推出了另一款移动支付应用程序“QkR”,此系统在澳洲使用,并在纽约的洋基球场进行测试。消费者可使用应用程序扫描QR码,选购食物或其他商品。
在中国大陆,因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移动付款技术为QR码支付技术,这也使得QR码支付在中国大陆社会极为普遍,有别于以NFC支付为主的一些发达国家。中国人民银行2017年印发的《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将二维码支付分为付款扫码(付款人通过移动终端识读收款人展示的条码完成支付,也称“主动扫码”)和收款扫码(收款人通过识读付款人移动终端展示的条码完成支付,也称“被动扫码”)两类[11][12]。
在台湾,因为LINE Pay、街口支付所使用的技术为QR码支付,故QR码支付也相当普遍。[13][14]
在香港,以QR码支付的普及率甚低。2021年上半年,多种公共交通工具的QR码使用率仅为0.5%。[15]
在澳门,以QR码支付的普及率较高。自2014年由澳门通股份有限公司在澳首推QR码支付(Mpay)起。到2022年1月,澳门金融管理局推出其金融产品聚易用结算支付系统,将澳门本地各金融机构QR码支付功能聚合使用[16]。2023年8月推出聚易用+,使聚合支付场景更广,目前只限在公共巴士的QR码支付[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