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世界杯冠军_梅西2018年世界杯 - kefulq.com

浅谈格律诗之十:关于集句、化用、借句和抄袭

美国篮球世界杯 2025-08-28 08:33:02

二、什么是化用

"化用",也称作"套用",所谓"化用"即将他人作品中的句、段或作品化解开来,根据表达的需要,再重新组合,灵活运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作者对素材积累的浓缩与升华,是作者情感酝酿的奔突与发展。化用,是取我所需的一种重新整合形式,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受现代与古代的界定,写作者似信手拈来,却深思熟虑。

"化用",也称作"套用",所谓"化用"即将他人作品中的句、段或作品化解开来,根据表达的需要,再重新组合,灵活运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作者对素材积累的浓缩与升华,是作者情感酝酿的奔突与发展。化用,是取我所需的一种重新整合形式,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受现代与古代的界定,写作者似信手拈来,却深思熟虑。

化用有度,借用需巧。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说老杜作诗,无一字无来处。这句话本身只是一个假设性的论点,也不是什么真理。 但就是有人当作真理,更有人把这句话当作自己抄袭的盾牌。

"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人能为文章,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陈言..........《答洪驹父书》。

"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人能为文章,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陈言..........《答洪驹父书》。

老杜作诗,无一字无来处出自宋代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但他的原意并非是要论断杜甫作诗真的是无一字无来处,而是有人曲解而已。杜甫作诗确实比唐朝同时代的诗人严谨多了,李白有一首打趣杜甫诗为证。

戏赠杜甫(唐·李白)七绝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戏赠杜甫(唐·李白)七绝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但是,老杜作诗真的无一字无来处吗?有些是,有些不是。例如 杜甫的《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确实句句有出处,但是,不代表杜诗中其它诗作都是如此 ,许多所谓的出处不过是后人强加上去的。作为原创诗人,我们有些时候真没想那么多,有时候有些句子就是凭空跳出来的。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不说别的,我拿杜甫这两首诗作为例子,谁能帮我找几个出处来看看。

清溪认为认为作诗须 化用有度,借句须谨慎。一首七绝寥寥二十八字,化用一句便去了25%,化用两句就去了50%。如果我们前前后后都化用、借用,你说读者为什么还要看你的诗,我们不如去读唐诗三百首,去读原作者的诗? 为什么还要捏着鼻子去闻什么笺尺素,赏音稀,这是造什么孽哦?

所以清溪一直说,化用借用不要超过一首诗的30%,这也不是我一家之言,大都数原创诗都基本遵循和认同这个说法。但是,有些人却还死犟,别人指出来还跳起脚来大骂四方。你前两句东拼西凑,后两句直接借用,那还要创作做什么?我们创作格律诗,个个都练这种化功大法,格律诗哪里还会有明天?

感怀:第八十七首|雨夜

蛙声四起夜低沉,待到风来雨脚深。

连澍不能闲半刻,拥书尤胜得千金。

高楼层叠壶中景,灯火阑珊画外音。

久陷红尘非我意,白头只为一人心。

感怀:第八十七首|雨夜

蛙声四起夜低沉,待到风来雨脚深。

连澍不能闲半刻,拥书尤胜得千金。

高楼层叠壶中景,灯火阑珊画外音。

久陷红尘非我意,白头只为一人心。

我这首雨夜的最后一句“白头只为一人心”,是化用了卓文君的《白头吟》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将诗中的白头前转,一人心后置,这样的化用,基本上已经脱离原句,但表达的意思还是一致的。

三、什么是借句(借用)

化用在于化,把你的变成我的。借句在于借,把你的句子照搬过来,但是又形成整体上的差异,借句的句子版权还是属于原作者的。

很简单,借句也就是原封不动地照抄。一般来说,不是经典不借。 一句话就是叫做我看得起你,我才借你的。

借用中比较著名的就是李贺那句:“天若有情天亦老”,被借无数。借用原句,一是向经典致敬,二是原句与“我”所要表达的高度契合。借句是一把双刃剑,因为是经典名句,借得不好就落了个下乘,拉低了自己作品的风格。

清平调·其一

作者:李白 (唐)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清平调·其一

作者:李白 (唐)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我在感怀二中借用了太白的《清平调.其一》中的“会向瑶台月下逢”。

例:感怀(二)

故乡远隔三千里,牵引离愁几万重。

窗外何时天际白?墙头哪日海棠红?

梦从荷叶池边起,会向瑶台月下逢。

漂泊已经无所谓,想来不过雨和风。

例:感怀(二)

故乡远隔三千里,牵引离愁几万重。

窗外何时天际白?墙头哪日海棠红?

梦从荷叶池边起,会向瑶台月下逢。

漂泊已经无所谓,想来不过雨和风。

有人会问,借句算不算抄袭?我的观点如下:

一、借古不借今 ,借今人之句,容易引起误会。特别是人家才发出来,你就借过去,这和偷没区别。

二、借名人、名句可不标。借生僻的句最好是标明出处。不标,有误导别人以为是原创。

三、借句一句为好,两句少见。

这是我个人的观点。当然也有人反对,中国几千年的诗词国度,只要你勤快,总能从浩如瀚海的前人作品为自己找到各种借口,找到古人也整首化用前人的作品。

但是,我想问你知道别人是在什么情况下作这样的诗?是在什么时间点作的?是在初学阶段作这样的诗,还是在饮酒娱乐下作的这样的诗? 我把这种别有用心出来的证据称作孤证,因为不是当时的潮流,也不是这个诗人主要创作方式,根本不能当作证据。

抄袭就是抄袭,但凡有点羞耻心的人都没有面目为自己辩解。那种被揭露了还要跳出来大骂四方的人更是清溪不屑为伍的诗虫。

收藏

举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