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世界杯冠军_梅西2018年世界杯 - kefulq.com

吴云涛:土语的嬗变

美国篮球世界杯 2025-08-19 23:43:22

老海的解释界定了“捉砣”的产生时间,以及由“作”到“捉”的演变,其提出的“铁秤花上做手脚”也是乡间流传的一种骗术,听说还有秤钩上的骗术。“捉砣”也有用“驼”或“坨”字,相对而言“砣”字更具情境感。

在现代汉语中,找出一个可以完全替代“捉砣”的词语比较难。如果能找到,“捉砣”就无法作为土语而存在了。

“捉砣”的流播速度和在乡友语言中的覆盖范围,后来可以称得上是方言土语中的“文化现象”了。传说海外留学生的口语中都常用“捉砣”的字眼。还有的说某某词典把“捉砣”纳入了词条。这当然是民间的讹传。

宿松方言属赣语系,许多土语脱胎于古汉语,经过千百年的衍生与进化而形成,象“捉砣”这样新鲜的土语极少。“捉砣”一词的出现,于商品贸易的蓬勃兴起,人们对市场欺诈的强烈预防心理,以及骗术奇巧,土语有动感等因素有关系。当年,围绕“捉砣”有一些很邪乎的传闻,甚至说“捉砣”的人能把死猪崽当成活猪崽卖出去。特别集市上有少数人,通过耍“三张扑克牌”和贩假银元的骗术不法图利,也被纳入“捉砣”范畴,形成黑色传奇,为“捉砣”的流播推波助澜。

一般来说,土语依存于方言土壤和社会环境。“捉砣”是宿松土话,只适合在宿松方言区使用。倘若用普通话讲“捉砣”,就感觉不伦不类。“捉砣”这个词,大致跑不出宿松方言的圈子。

“捉砣”土语的嬗变却出乎人们的意料。如今,乡友们口中的“捉砣”表达的内容,比过去的“捉砣”丰富得多。宿松许多土话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逐渐消失了,如“折斛”、“扇斛”这类农村通用的农具,随着新型农机具的出现,旧农具没有了,这类方言土语也就基本消失了。但“捉砣”的际遇不一样。随着乡民的文明程度提升,社会法制的健全,商品交易方式的改变,包括电子秤、微支付等的出现,现在已经鲜见那种铁钩的杆秤,连制作杆秤的技艺都已经是“非遗”了,“捉砣”源起时的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而这个土语却不见消亡,活跃度不减反增。

适者得以生存,一方地域的土语也一样。“捉砣”的内涵和外延在流播中得以嬗变,用过去的概念已经远不能完整定义它了。某日你原本是择了好天气出门登山,出门时却碰到下雨,你会说声老天爷“捉砣”。朋友在乡野上召唤你“樱花开了快来看”,实地一瞧,樱花才含苞打蕊,朋友只是约你一见,于是你也会笑骂一声“捉砣哒”。所以,如今定义“捉砣”,包括贬义和褒义两个方面,即便算不上褒义,至少是把善意的谎言,相互之间打趣和无伤大雅地作弄对方,“愚人节”般的游戏等等,划入了“捉砣”之中。随着语境的不同,“捉砣”的内涵产生变化,不变的是,总带着一点小机智,一点诙谐与幽默,一点插科打诨。

宿松方言中经常听到“肥砣”、“砣爷”的说法。这个“砣”是从“捉砣”的演进中分离出来的。“砣”用来形容那种有一定的价值、又被别人利用了的人,特别是那种没有心机,容易上当受骗、让别人利用了的人。大约相当于“捉砣”中的那个笨拙的秤砣。如果有人说你是个“砣”或者“肥砣”,那大致是一句嘲弄你的话。但说你是“砣爷”就不一样。做“砣爷”有时候是指被人利用了,但更多的时候是指那种擅长于指使人、利用人、算计人的人。当然说你是“砣爷”,大多带有调侃和揶揄的意味。

我感觉,“捉砣”土语在二郎河集贸市场上冒出来的时候,与生俱来就带有某种喜感。二郎河畔的乡民在过往岁月中,唱响了宿松民歌,唱亮了黄梅采茶戏,天生就有艺术的天份。当乡民中出现了少数耍骗术的顽劣之人时,“捉砣”的土语出现了,它机巧地警示着这类人:别使坏了,已经看到了你的坏肚肠。这就象春晚小品《卖拐》一样,笑声中剥光了骗术者的外衣。

“捉砣”源于二郎河集镇,但这里乡民们良善、机敏、勤劳、喜乐的群体形象并没受到影响。在过往的岁月中,这里也没有产生一个所谓“捉砣”的代表性人物,没有生发出形成恶劣影响的“捉砣”事件。可见当年“捉砣”的土语一出现,捉砣之人即“见光死”。二郎河集镇容不下那种靠玩雕虫小技损人利己之人。

我的故乡在二郎。记得小时候,二郎河街头巷尾随处都有集市交易,繁闹季节街上人潮拥挤,水泄不通。集市交易呈现季节性特点,依随农时和农事提供各类小商品。到上世纪末,这种集市繁荣的面貌依在。这也能印证“捉砣”的人和事极少,倘若不是如此,怎么可能有商贸的繁华。相反,“捉砣”土语的流行,对赶集市的人是提醒,对使坏的是震慑。

如今在不同场合,操着一样乡音的人们,总会笑谈“捉砣”。这如同用土语斗酒,谈着轻松的话题,又能出新出巧带出快乐气氛。“捉砣”一直保留方言俚语的乡土风貌,这个土语不适合于壮阔的场景,不适合于宏大的叙事,就是日常平民生活的语言环境才用得上。它注定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没有出现在哪份正式的公文里面,或哪位地方管理者的庄重讲话里面。平时普通人的娱乐,打麻将、掼蛋总会使些手段去迷惑“娱友”,但场面上也没有人用“捉砣”去形容对方。它更适合与戏谑和幽默,适合把气氛调节得活泼点。一般来说,“捉砣”也只会用来调侃对方,不会自己说“我捉你的砣”,只会说“你捉我的砣哒”,或者说“他这个人喜欢捉砣。”

“捉砣”还在鲜活地进行它的乡土表达。在演进过程中,它贬义的意味逐渐淡化,喜感得到呈现。它同家乡一些有标志性的土语一道,成为一种本乡本土人的身份认同。见面说上一句“你捉我的砣呀”的玩笑话,乡友之间的距离就拉近了。“捉砣”除了带给人喜乐之感,也在继续提醒乡友,要做一个诚实守信,乐善济众之人。

吴云涛,男,安徽省作协会员,安徽省宿松县乡贤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宿松县文联名誉主席。 1980年开始小说、散文写作。 2000年出版文学作品集《望月》。 2020年出版散文集《山月》。

延伸阅读——

征稿:全民阅读 书香中国

《军绿》面向全国征稿

关于“同步”

年终盘点:2020纸媒发表一览

年终盘点:2019我最满意的作品

年终盘点:2019全国各大报刊发表一览

年终盘点:全国各大报刊发表一览(关于微刊)

在这一千八百多个日子里

关于写作和投稿的几点建议

我们,这一年

致读者

新春致同步

“同步悦读”首届全国文学大赛评选结果

特别关注——《军绿》投稿指南(点击下方阅读)

《军绿》面向全国征稿

《菁菁校园》面向全国征稿

《同步悦读》是一个面向全球发布的新时代微媒体。每日更新,主推原创,分享精品;不唯纯文学,只重悦读性;读好文字,听好声音,欣赏有魅力的音乐。2017年6月2日被搜狐网站正式列入合作伙伴,发表在同步的作品,除微刊阅读外,同时拥有众多的网站读者。

©原创作品公众号转载需授权,有关配图来源网络,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公众号联系

倡导全民阅读 打造书香中国

不厚名家 不薄新人

投稿邮箱

tbyd2016@163.com

作品80%赞赏付给作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