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舞是我国上古史上最重要的类型舞蹈。在甲骨文中“萬”“卍”“万”三形并立,可证其“祭蠆—祀卍—享万”“三端并祀”的典型功能和演变规律。夏商文化略同,在天地人并祭的基础上又演变为祈雨、纪功和宴飨之舞;两周时期功能发生质的蜕变,原始民俗图腾舞蹈的属性渐被隐去,取而代之的是军事训练、天文星象、宗脉祀典和礼乐教育等新功能。《万》舞历代祭拜的图腾神“蠆”“萬”“禹”“卨”,乃是与华夏“龙族”即“水虫族”一脉相承的氏族系统。它是华夏族同宗共祖的祭祖大舞,是西周血缘宗法制的重要源头,还是华夏民族祭祖归宗的核心命脉,因此,中华民族有理性人文的祖先崇拜而没有宗教封神,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一大特色。
《万》舞作为我国上古史上极具代表性的类型舞蹈,已成为学界多个领域关注的热点。无论是经学、史学、考古学,还是舞蹈学、民俗学等领域,皆对其展开过不同的讨论,然而诸位方家各持一理、各占一说。为什么同一古舞,其名称、由来、性质及功能,各家结论却难以达成共识?实际上有一个重要原因,即缺乏时间维度的考量。从时间维度加以审视,梳理其历史发展的脉络,诸多疑问便迎刃而解。有鉴于此,本文选取典籍记载较为丰富且最具代表性的夏商周三代,聚焦于功能演变的根本问题,探析其演变实况、演变规律与演变核心,以期为学界提供新思路与新见解。
夏之承:祭萬虫—祀天卍—享大万—典夏礼—娱宴飨
关于《万》舞在上古时期最初的主要功能,目前学界较为合理的观点有二说:一是,《万》舞是原始社会以“萬”为图腾的氏族图腾舞蹈。神话学者萧兵,提出“它(万舞)或它的分支普及于我国原始时代狄人、夏人、夷人、苗人四大部落集群的民俗并贯串在夏、商、周三代文化之中。……蝎生子数量很大,所以后来假‘万’(虿)为千万之万,氏族以蝎为图腾或有效慕其善于繁殖之意。”[1]于平认为:《万》舞之“万”应与“大数”无关,实为“萬”;《萬》可能是以“萬虫”为图腾的氏族图腾舞蹈,而“蠆”作为“萬虫”其实是一种蛙类。[2]无论是祭神蛙,还是祭神蝎,他们认为《万》舞的功能乃为氏族图腾崇拜之舞。二是,《万》舞是上古时期华夏氏族的祭天乐舞,以“卍舞”祭天,具有观天占星之实用功能。张远山认为:上古先民已具备先进的天象体系和历法体系,华夏万舞即万字符之舞,舞名即得之于万字符,而万字符乃是四季北斗合成符。①先民通过天盘卍观察天象,并用十二律对应十二月,雄凤鸣六律对应上半年六月,雌凰鸣六吕对应下半年六月。万舞祭天娱神,通过敬拜天道运行有常,表达天帝降龙伏虎之功,彰明北斗围绕帝星旋转之德,意在祈祷天帝确保天行有常、风调雨顺、阴阳顺遂与农业丰收。②
上述两种观点虽各占一理,但研究的切入点皆始于《万》舞的舞名:一者认为“万”即“萬”,一者认为“万”即“卍”,且两者依据皆源自甲骨文的记载。在甲骨文中,着实有“萬”和“卍”的记载,但多数出现的依然是“万”字(见图1至图4)。如何判断上述两种观点,是否有新的视角可将二说和解?既然“万”字在甲骨文中“萬”“卍”“万”三种形态并存,循此可证《万》舞蕴含着天学、地学与人学三维奥义。具体而言,《万》舞初始于氏族祭“萬”(蠆)之图腾舞蹈,随着天文历法的完善演变为祭“卍”(天盘)之祭天舞蹈;同时也觉醒为祭“万”(大万)之祭祖舞蹈。是故,“萬”虫、“卍”字号与“万”人三才合一,进而在“三形并立”中,兼备地祇、天神、人鬼“三端并祀”,形成了华夏民族的文化传统,《万》舞也成为中华传统天人合一系统的典范。
图1 甲骨文中的“万”字
图2 甲骨文中的“萬”字
展开全文
图3 甲骨文中的“卍”“卐”符号
图4 甲骨文中的“卍舞”(《合集》20974)
夏朝《万》舞的主要功能,一方面延续着上古“祭蠆—祀卍—享万”“三端并祀”的规律演进;另一方面,在帝王夏启的推动下,逐渐演变为夏礼之舞乃至宴飨之舞。
其一,《万》舞作为夏族的“图腾舞蹈”。夏之万舞所祭拜的图腾神,乃是夏氏族的族徽——“禹”(亦即夏族开国帝王之名)。据《说文解字》,可知“萬”与“禹”同部,同被释为“虫也,从厹,象形”,而这个“厹”字,即“禸”,《说文解字》释为“兽足蹂地也”。显然,“萬”字和“禹”字属于同类“地虫”。姜亮夫提出:“夏氏族以龙鳞之属为图腾,萬亦其徽号,《萬舞》盖亦夏舞之义耶?故《诗》‘以雅以南’,《郑笺》谓‘雅即《萬舞》’,雅者夏之别字可证。”[3]282无疑,“萬”者,“禹”者,皆为爬虫之属,夏氏族图腾也,《万》舞盖有夏舞之义,即夏氏族的图腾舞蹈。
其二,《万》舞作为夏族的“祭天舞蹈”。《万》舞祭祀之步,即“禹步”。《荀子·非相》载:“禹跳,汤偏,尧、舜叁牟子。”此“禹跳”注曰:“伪枯之病,步不(能)相过,人曰禹步。”[4]“禹步”又称“萬字步”,或称“方步”。萬,即曲尺,通矩;卍或卐,形如曲尺,规矩之步。禹步法之舞四方,即如卍形或卐形,乃象天而为舞。此大禹之步,传为巫师祭天做法时的行走步法,故言“俗巫多效禹步”[4]。后世道士将“禹步”称为“步罡踏斗”,采取左右折转的方式向前移动,脚步的反复转折象征着施法者踏在北斗七星上。[5]可知,夏之万舞形态与天象北斗密切相关,“禹步法”步罡踏斗以舞祀天神。
其三,《万》舞作为夏族的“祭祖舞蹈”。《史记·夏本纪》载:“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6]禹帝以贤能著称,倍受万民推崇与仰慕,乃至代代祭颂。《尸子·广泽》曰:“禹于是疏河决江,十年不窥其家,足无爪,胫无毛,偏枯之病,步不能过,曰禹步。”《法言·重黎》曰:“昔者姒氏(即禹)治水土,而巫步多禹。”禹治水有功,造福夏族万民,为纪颂禹王之功,夏人以禹步之舞享先王。至此可明,夏朝《万》舞的功能,依然因循“祭地—祀天—享人”“三才并祀”的规律传承与演变。
其四,《万》舞作为夏帝的“夏礼舞蹈”。夏启时《万》舞的功能发生了质的嬗变,由上古传承而来的祭祀舞蹈,演变为帝王开国庆典的礼乐舞蹈。陈梦家在《商代的神话与巫术》中提出:“《九辩》《九招》《九代》也即是萬舞……萬舞即启所作之代舞。”[7]542有力证明了禹之万舞,即启之代舞。姜亮夫在《九歌解题》一文中也提出:“九为夏代歌舞乐变通制。……九者盖夏之宗神,……周人所传夏礼,初民遗俗,文为九数,《九歌》《九㲈》《九夏》,皆为夏之舞。”[3]273—277古之由“民俗”质变为“礼制”,周人借鉴于夏之礼乐舞蹈《九夏》(《九歌》《九㲈兲》)之礼俗,而夏礼之舞又源自夏族祭“禹”的民俗祭祀舞蹈,遂而祭典舞蹈由“野犷”逐渐质变为“文雅”。
夏启开国典礼相关文献记载有三:第一,《路史·后记十四》载:“(夏启)乃立五庙,筮迁鼎,禘黄帝而郊鲧。命大廉祭鼎昆吾之溪,而筮享大阾之上是为钧台之享,又筮于晋之墟,作旋台于水之阳,爰棘宾商《九辨》、《九歌》、舞《九招》。登嫔抃马,秉翳执环而声《九辨》,中声犹在而人皆仰夏之功。”[8]59第二,《山海经·海外西经》曰:“大乐之野,夏后啓于此舞《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8]61第三,《山海经·大荒西经》曰:“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即夏启)。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开焉得始歌《九招》。”[8]61南宋罗泌的《路史》虽为杂史,但与《山海经》的记载一致,文献所载与史实应是吻合的。“钧台之享”被称为中国第一国宴。古钧台,又名夏台,位于今河南省禹州市,是夏启大宴诸侯、举行开国典礼的地方。《九招》《九代》《九辨》《九歌》《九夏》皆为当时夏启开国大典的乐舞,此时万舞已演变为夏礼之舞。
其五,《万》舞作为夏帝的“宴飨舞蹈”。夏启晚期“荒于音乐和饮食”,《万》舞由宫廷典礼性舞蹈,渐变为供帝王宴享欣赏的娱乐性舞蹈。《墨子·非乐上》载:“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将将铭,苋磬以力,湛浊于酒,渝食于野,万舞翼翼,章闻于天,天用弗式。”[9]376可证“武观叛乱”时,夏启已将万舞作为帝王享乐之用,此时的万舞以磬为节,作舞于野,气势恢宏,惊天动地,舞蹈技艺水平已相当之高,并且相当侈靡。但其性质和功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用于图腾祭祀、天象祭祀和宗庙祭祀的《万》舞,已演变为皇室贵族用于酒宴娱乐的宴飨舞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