砧杵风来满郡城
——黄州
由鄂州(今湖北武昌)沿长江东下,在不足一百公里处,有着唐代时黄州的州治黄冈(今湖北黄冈),由于在隋代以前此地属齐安郡,故在唐诗中常称黄州及黄冈为齐安。
唐代宗大和六年(公元832年),诗人赵嘏作为宣州(今安徽宣城)乡贡进士,到首都长安去参加进士考试,他沿长江西上,在过黄州时,正是秋天,诗人怀着前途未卜的不安心情,写下了七律《齐安早秋》:
齐安早秋
赵嘏
流年堪惜又堪惊,砧杵风来满郡城。
高鸟过时秋色动,征帆落处暮云平。
思家正叹江南景,听角仍含塞北情。
此日沾襟念歧路,不知何处是前程。
此诗的意思是:岁月的流逝使人感到既可惊又可惜。秋风将捣衣的砧杵声吹遍了黄冈城(唐代习惯,秋凉时准备冬衣,要将冬衣或衣料用砧杵捶打,以使之柔软适体,这叫做捣衣)。向南方高飞的鸟儿经过时,日见秋深;在暮云沉沉的地方,停泊的船只落下了风帆。我思念家乡正叹息江南的景色秀丽;可黄冈城上传来的号角声,仍带着塞北的悲凉。此次前去赶考前程难料,使人仿徨无主不禁泣下沾湿衣襟。
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诗人杜牧被任为黄州刺史。唐代的黄州,充满农村风味,诗人的生活是既闲适又寂寞的,想起古代的英雄事业,连遗迹都未能留下。在这种思绪中,杜牧写下了七律《齐安郡晚秋》
齐安郡晚秋
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欲散,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此诗的意思是:秋风吹来,岸边的垂柳叶落,阴影越来越稀了。我这个地方长官(汉时对州郡的最高长官太守尊称使君,后用作州郡长官的称呼,诗中是作者自称)的家和农民的家也差不多。这里天上的云霞,地上的流水还很值得赏玩;我吟诗唱歌消遣情怀也很轻松自在。阴雨中残灯油尽,棋局也将散;孤单单的我刚刚酒醒,正看见南归的大雁初次来到。遗憾的是,当年赤壁之战争雄的渡口,到如今只有穿着蓑衣的渔翁在垂钓。
展开全文
杜牧在黄州,写了不少描绘当地景物的精美绝句,下面选录几首,看看唐代时黄冈的优美自然风光。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齐安郡后池绝句
杜牧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题齐安城楼
杜牧
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诗《齐安郡中偶题》描绘了秋天傍晚荷池上的景色,将西风吹翻荷叶写得别具新意。诗的意思是:位于溪边桥上的落日,只有两竿高了;在垂柳的阴影中,飘浮着似有似无的轻烟。池中荷叶密密层层地互相依偎着,肃杀的秋风吹来,它们含着无限的怅恨,一齐翻了过去,背对西风。
诗《齐安郡后池绝句》的前两句写池上景物,明媚如画,后两句中的幽静环境和鸳鸯对浴的情景,更使人神往。诗中“透”、“弄”、“浴”等动词用得非常巧妙,而“绿锦”、“红衣”则说明了池中色彩的鲜明。诗的意思是:池塘里菱叶透过浮萍,覆盖水面像一幅绿锦;初夏的莺儿在蔷薇上不停地鸣叫。府署的后院中整天无人,只有我闲看那微雨中的鸳鸯,正在相对洗它们那红艳的羽衣。
诗《题齐安城楼》写的是诗人登上黄州城楼,由眼前所见到的景色而引起的思乡之情。诗的意思是:大江边的黄州城楼上,响起了呜咽的号角声;夕阳的余辉落在水面和小沙洲上,波光闪烁。不必靠着栏杆回头苦苦地眺望了,须知黄州离长安相距有七十五个驿站啊!
黄州距长安一千一百二十余公里,古代十五公里设一驿站,据此可知正好七十五个驿站。
来源:王署《唐诗故事》
编辑:张腾迪
校对:新闻中心
终审:山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