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手机产业的发展历程中,深圳华强北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
华强北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一个热闹而嘈杂的电子交易市场,是市场力量的集中体现,这个市场早期是在政府的推动下建立起来的。甚至可以说,没有政府就没有今天的华强北。
1985年,原电子工业部办公厅主任马福元出任深圳电子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将深圳100多家中小型电子企业联合起来,在1988年组建了赛格集团。
该集团很快发现,在深圳生产电子产品的突出问题是元器件供应链配套差,为了一些小的元器件,企业常常要跑到上海、北京等地采购,来回折腾、成本很高。同时还有很多元器件国内压根不能生产,需要依赖进口,进口又需要大量审批程序,这严重阻碍了深圳电子业的发展。
最终在多方的努力和深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988年3月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的赛格电子市场开业,这是中国第一家专注电子产品的专业市场。
当时赛格电子配套市场有160多家国内厂商和10多家港商,很多都是“一米柜台”的规模,以自营自销、联营代销的方式经营。买家不仅能采购到自己急需的元器件,还能了解市场最新的发展动态。
1998年华强电子世界开业,更是打破了赛格一家独大的局面。上世纪90年代末,华强北商圈日均客流量达50万到80万人次,年营业额近300亿元。华强北逐步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及批发零售中心。
2000年前后,在华强北做生意的商人开始倒卖香港来的手机水货,因为是全球的新款机,在国内还没上市,所以这些手机的销路非常好。
更大的机会还在后面。2000年代初期,中国台湾厂商联发科突破诺基亚、摩托罗拉和高通等通讯巨头的垄断,推出集合通话与多媒体功能的集成式手机基带芯片,很快又发明“交钥匙”方案:除了提供处理器和基带芯片,联发科还整合了WiFi、GPS、和蓝牙等功能模块,甚至连使用这些功能的应用也帮厂商做了。
联发科以创新的商业模式杀入手机供应链的上游,直接把制造手机的门槛大幅降低。华强北的老板们连夜赶制手机,成本不过几百元,但因为当时政府对手机制造实行牌照管制,这些没有手机牌照的生产商就统一在手机上刻上了“Made in SZ”,SZ本意是“深圳”,但因为谐音被人戏称为“山寨”,后来“山寨机”的叫法也就传开了。
繁荣时期,每年超千款山寨机在华强北诞生。这些不知名的手机制造商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复制、改进、创新”的生产方式,并且深入了解了用户需求。
从这个角度看,华强北对于中国手机行业后来的强势崛起,起到了孵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