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世界杯冠军_梅西2018年世界杯 - kefulq.com

“贫道、老衲和师太”,三种称谓从何而来,这是书本从不教的常识

德国世界杯歌曲 2025-05-09 16:47:25

老子离开后,他的学术观点被后人整理作为道家的理论依据。道家的人往往被称为“道长”,“贫道”则是用来自谦。道家人为何要称自己为“贫道”呢。想弄清楚它的含义,还要逐字进行解读。

此处的“贫”不是贫穷的意思,它表示“本”的含义(比如本人),“贫道”也就是指“本道士”的意思。现代社会人际交往中,若是用“本人”代指自己,似乎有点清高孤傲的味道。然而,放在古代社会却是一种毕恭毕敬的称谓。再看《道德经·六十三章》中提到: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所以,贫道的另一侧含义是指自己的道行还不够。

再加上,古代社会中选择出家修行的人往往以穷人居多。道观与贫民窟并没有太大区别。用“贫”字来称呼那里的修行之人也显得非常贴切。即便是后来的道观香火兴盛起来,修行之人依然沿用“贫”来表示自己不慕名利、追求超脱的决心。02老衲

释家是外来学术流派,它由印度传入中原。首代创始人释迦摩尼佛创立佛家后,传至达摩祖师已经是第二十八代。大约是在南北朝时期,达摩历经千辛万苦将佛家带入东土。从此以后,佛家在中原大地生根发芽。

老衲一般是年长僧人的自称,年轻的僧人往往用“小僧”。说起“老衲”的来历,它与僧人所穿的袈裟密切相关。早期的出家人都是迫于生活无奈,但凡生活衣食无忧,谁还愿意削发为僧,处处受尽清规戒律的约束。

由于贫穷,他们所穿的衣服都是用别人裁剪剩下的布块缝制而成。一块一块拼凑一起,称之为“纳衣”。纳者,通衲(由许多碎布补缀而成的衣服)。年纪越大,身上的补丁越多,也就代表修行的境界越高,故而称“老衲”。

此外,“纳”有收起来的意思,《维摩经·不可思议品》中曾有一段记载说“云芥子纳须弥,须弥至大至高,芥子至微至小,岂可芥子之内入得须弥山乎”,这也是著名典故“纳须弥于芥子”的由来。由此能够推出,老衲也是一种谦虚的自称,有一种虚心学习、倾听别人声音的意思在里面。03师太

说起“师太”一词,印象最深刻的是笑傲江湖中,那位心狠手辣的“灭绝师太”。师太是对年长尼姑的一种尊称,它不是一种书面化语言,而是一种方言称谓。所谓“师”是指具备高深知识的人,所谓“太”则是一种“辈分”的体现,连起来是称赞女出家人的修行道行非常高。

既然说到女僧人,不妨多说一点题外话。客观地说,“尼姑”不是一种尊称。真正的女出家人叫“比丘尼”,是指年满二十岁选择出家,接受具足戒的女子。历史上首位女僧人叫净检,她是东晋升平元年间的人物。原本生活在富贵人家,父亲仲诞曾是一方太守。由于净检怜惜天下苍生,毅然决然选择出家为尼教化众生。

以上,便是有关“贫道、老衲和师太”的来历,书本应该没有教过吧。若是有不同的见解,欢迎留言补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