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世界杯冠军_梅西2018年世界杯 - kefulq.com

做书十多年,我从编辑成了粉丝超300万的“网红”_手机网易网

直播女篮世界杯 2025-05-10 19:23:47

文/钱丛 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文约3600字,预计7.2分钟阅读完毕

商务君按:运营短视频账号不到两年,全网粉丝突破300万,播放量突破8亿!一位入行10余年的图书编辑,是如何成为“百万网红”的?

从来没有想到,从事编辑工作10多年,自己还会有另外一个身份——“百万网红”。

2022年8月底,我所在的浙江人民出版社倡议各部门编辑主动求新求变,投身数字融合,于是我注册开通了自己的短视频账号“眉的说”。

结果出乎我的意料,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抖音单平台粉丝突破了120万,全网粉丝突破300万。在微信视频号,有3000万人跟随我纵览长江、黄河;在抖音,有6000万人看过我解读刀郎的新歌;在学习强国,半年时间我的作品播放量超过2亿,目前全网播放量已突破8亿;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热播期间,我的一条视频为图书《阿勒泰的角落》带来6000多册销量……面对一波波汹涌而来的数据,我不得不震撼于互联网的能量。

“眉的说”抖音、视频号、学习强国账号主页

常常有人问我,你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寂寞的长夜

每一个从传统文化行业转型到新媒体领域的创作者,都可能面临这样一个问题——零经验,甚至之前的经验会成为新赛道的障碍。

在从事短视频内容创作之前,我不懂拍摄,不会剪辑,更不得短视频内容创作的要领,只是本着对这一领域的兴趣和热情,以一种学习的心态入场。在进入这个赛道之后才逐渐感知到,短视频内容创作,与传统的文学创作甚至包括微信公众号一类的新媒体创作都有很大区别。它更需要风格化,更需要情绪带动,更考验节奏把控,同时还要面临严苛的平台数据考核。

刚开始尝试短视频创作的第一个月,是非常煎熬的一段时间。每一条内容发布后,播放量都雷打不动地在500以下。无论经过怎样反复的调整,结果都是一样,让人看不到希望。那是信念最容易动摇、最容易萌生退意的一段时间,所幸的是,我坚持了下来——反复试错,耐住寂寞,保持更新。

终于,经过一个多月的沉寂,转机来了。我创作的一条有关作家路遥的内容在抖音、快手双双打开局面,发布后播放量迅速破千、破万、破十万,并最终突破了300万,粉丝量也在一夜之间破万。从此,播放量被困在500以内的“魔咒”被打破,我也由此将讲述文化人物故事确定为内容的主要方向之一。

之后经过不断尝试,我又将古诗词作为内容的另一个主要方向,并将“立足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确立为账号的内容定位,先后创作了多个播放量破千万的爆款内容。

如今,从事短视频内容创作已近两年时间,我最大的一点体会是,进入这一领域后,第一要做的就是思维的转型。要认清并遵循短视频的内容特点和传播规律,了解平台系统对优质内容的认定,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来进行内容创作。比如,平台系统会依据每一条内容的完播率、互动指数、带动的粉丝增量等数据来对内容的质量做出判断。不同于传统内容产出要依靠编辑、运营人员的主观判断,系统平台的判断更为客观、“冷血”。一条创作者自认为优质的内容,并不一定会被系统认可。所以,作为短视频创作者,不能对内容自我陶醉,而是要转换思维,遵从新的规律,及时紧跟后台数据,不断调整创作策略。每一条爆款内容的背后,可能是无数次的摸索和尝试,当然,还需要看准发布的时机和一点点运气。

爆款的诞生

从出现第一条播放量破百万的内容,到现在已经出现了多个播放量破千万、点赞量10万+的内容,常常有人问,爆款的诞生到底有没有什么踪迹可寻?以个人的实操经验来看,我最大的感触是,可以总结每一条爆款内容的出圈经验,但很难用这样的经验复制出同样的爆款。爆款总是在不断坚持更新、不断尝试的过程中突然出现。

第一,不怕长,但怕不精。很多人都认为,短视频的核心在“短”,太长的话会让观众失去耐心。实际上,各平台的系统算法早已更新,不同的时长会有不同的认定标准,无论视频长短,只要内容优质,都会获得系统推荐。

但相对而言,长视频更考验内容的架构,需要精心打磨,开篇要吸引人,中间也要不断点燃兴趣点,让用户持续不断地想要看下去。以我去年7月11日发布的“白居易和湘灵的故事”为例,该条内容时长超过6分钟,文案内容约1500字。实际上在进行内容创作时,第一稿的文案接近5000字,通过不断优化和打磨,将白居易和湘灵的爱情故事精简到几个核心冲突点,以这些冲突点不断推进故事发展,同时辅以白居易朗朗上口的诗歌,再将文案文本尽量做到对偶、押韵,与白居易的诗词形成呼应,这样在短视频展现在用户面前时,用户会在行云流水中被快速带入故事和诗词的意境,进而被带动和感染。这条内容的播放量最终突破了1500万,点赞突破20万。

现在,我已经不再过于追求时长的限制,而是依据内容创作的实际需要来确定时长。在新近创作的“唐朝诗人”系列内容中,每条视频的长度都超过了15分钟,单条内容的文案超过了4000字。

第二,不怕短,而怕不新。对于文化类账号来说,视频过短并不很适合内容输出,一两分钟的时长很难讲完整某个人物或某首诗词。这种情况下只能想办法求新求变。比如可以做诗词的金句分享,对诗词名句进行分类和总结。这种内容在很多同类账号上经常看到,说明很受欢迎,但同时也意味着用户可能已经审美疲劳。这就要求内容创作者需要不断制造新意,用“新瓶”来装“旧酒”。

以我去年5月8日发布的“古人写相思的九重境界”为例,此类内容不少账号其实已经发过,但我在进行内容创作时,对诗词名句进行了重新筛选,同时把每一重境界进行了重新命名,分别为:第一重 相思入眉;第二重 相思入心;第三重 相思入恨;第四重 相思入梦……这种分类和命名,均为全新的构思,能够给用户带来不一样的体验。这条内容播放量也超过了1500万,点赞超过了30万。

今年年初发布的“二十四首诗与二十四节气”,在只有80秒的时长内,我将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二十四首诗化用到文案里,每一句代表一首诗和一个节气,做到音韵协调、朗朗上口,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三,不跟风热点,但也不回避热点。很多自媒体账号都喜欢追逐热点,因为热点就意味着流量,但并不是所有的账号都适合跟热点,更不是所有的热点都适合跟。尤其是对于做文化类内容的账号,跟热点更需要谨慎,社会热点、娱乐热点一般并不适合,会与账号的内容属性相冲突,也会引起既有粉丝的反感。不过,若遇到合适的热点,及时跟进,巧妙切入,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会出现超级爆款。

比如:2022年10月,诺贝尔文学奖结果揭晓,我第一时间做了跟进,在当时账号粉丝只有几千的条件下,播放量两个小时突破10万。

去年2月,电视剧《狂飙》大火,演员张颂文热度飙升,我注意到张颂文是一个很有文学素养的演员,之前在《读者》等刊物发表过多篇作品,文字质朴感人,便将其中一篇文章改成短视频文案脚本发布出来,播放量很快突破百万。

去年7月,歌手刀郎发布新专辑《山歌寥哉》,其中的《罗刹海市》热度飙升,成为罕见的文化现象。我先后从《罗刹海市》在《聊斋志异》中的原著故事、《罗刹海市》的思想寓意、《罗刹海市》的原作者蒲松龄的人物故事、《山歌寥哉》歌词中的文学典故和诗词化用等角度连续发布了多条视频,每一条都创造了较高的播放热度,最高单条播放量突破了3000万,点赞接近100万。

今年5月,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热播,我发布了一条视频推荐李娟作品《阿勒泰的角落》,并挂上图书的购买链接,最终为这本图书带来6000多册的销量。以上经验表明,热点可以跟,但需要从契合账号内容类型、风格的角度切入,才能不违和、不突兀,对账号成长产生良性助力。

一点点心得

回顾最近一年多的短视频内容创作历程,有过焦虑,有过欣喜,也有过惶恐。在当下这个流量时代,网络能够让一个普通人身上的光芒被无限放大,能够让一个微小的个体被无数人看到,每个人都可能被聚焦,任何一种情绪都有可能迅速发酵。但无论内容展现的形式、内容发布的平台、内容传播的渠道如何改变,我认为有些东西始终是共通的,是恒定的,那便是对内容的用心,与读者(观众)的共情。

我很珍惜互联网对我这样一位图书编辑的眷顾,也深知随着关注者的不断增加,身上越来越重的责任。我越来越坚定地认为,传统文化是隐藏在我们每个人灵魂深处的共鸣,我现在所做的只是把它们从人们的内心深处唤醒。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几千年过去了,从远古洪荒到如今的流量浪潮,从一枚枚竹简到一面面电子屏幕,那些恒久流传的传统经典,便是高悬于我们民族上方的永恒的月亮。如果通过我,能够让更多人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打通连接,找到那份原本就已经存在的情感纽带,从传统文化中找到归属、找到乡愁,这便是一件非常有意义、非常值得去做的事情。

2023年全国出版从业人员收入调查开启!

你对自己一年的收入还满意吗?

欢迎扫码参与不记名问卷调查!

分享、在看与点赞,商务君至少要拥有一个